总结:
1.公司现有获批产品管线涵盖心内介入、神经介入、外周介入及骨科介入等,年新获得III类医疗器械证8张,II类医疗器械证3张,FDA认证5张。年医院家,其中三甲家;境外客户总计位。员工数从+增长至1,,其中硏发团队增长至人,增幅38%;销售团队增长至人,增幅30%,管理团队增幅21%,生产团队增幅16%。
2.公司21年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介入部分收入4.36亿元,同比增长63.7%。介入类产品在美国市场收入1,万元,同比增长34%;欧洲市场收入2,万元,同比下降1%;其他国家收入7,万元,同比增长34%;中国境内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89%。内贸增幅主要得益于年通过引进新的内贸销售团队与现有团队进行整合,成立新的销售平台一上海璞霖,进一步加大国内销售渠道建设和营销力度。此外由于国内疫情控制得力,医院手术逐步恢复,助力内贸销售额。
3.年展望:收入端预计同比增长33%,达6.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5%,达1.76亿元。研发投入2.05亿元,同比增长87%O预计获得II类器械注册证6个,III类器械注册证9项个。预计3Q22珠海新厂房投入使用,4Q22上海研发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缓解公司产能压力。年公司将更名为上海康德瑛泰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进展:集团第一大股东康德莱集团全部股份与另一大股东怀格资本的一部分股份全部转为港股通,在香港交易的股份份额从年的27%上升至63%,其余37%仍为境内非流通股。公司于年共设立4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包括全资子公司益凯医疗(神经植入)山东瑛泰(生产学术研究),和控股子公司璞霖医疗(65%控股,内贸销售平台)、璞跃医疗(60%控股,泌尿介入)子公司总数从年的8家上升到12家。此外公司投资移视科技(数字疗法可穿戴设备研发生产),持股5.83%,不做并表处理。
业务发展情况:公司现有获批产品管线涵盖心内介入、神经介入、外周介入及骨科介入等,年新获得III类医疗器械证8张(璞慧医疗一神经介入一微导管、支撑导管;母公司一心内介入一亲水涂层造影导丝、心内介入一非顺应性球囊扩张导管、外周介入一多环测量灌注导管、外周神经介入一血管鞘、用于正电子类放射性药物注射的输液连接管路、骨髓血穿刺抽吸循环器械),II类医疗器械证3张(七木医疗一胆道用斑马导丝;母公司一气囊式股动脉止血带、一次性取石网篮),FDA认证5张(血管成型术工具包、导管鞘工具包、造影导管、微导管、安全推进器)o年医院家,其中三甲家;境外客户总计位。员工数从+增长至1,,其中硏发团队增长至人,增幅38%;销售团队增长至人,增幅30%,管理团队增幅21%,生产团队增幅16%。
财务摘要: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介入部分收入4.36亿元,同比增长63.7%。
研发费用4,万元,同比增长39.3%;营业利润保持稳定,净利润1.40亿元,同比增长20.5%;综合毛利率59.3%。年公司口罩业务收入几乎归零,由于口罩毛利率较介入毛利率高~20%,综合毛利率略有下降。介入类产品毛利率62.5%,净利率30.2%。介入类产品毛率下降原因是,1)公司按照新收入准则,将运费计入成本,充减收入;2)年不再享受因受到疫情而享有的社保减免*策。公司年末现金余额约6.4亿元,经营性现金流7,万元。
介入类分区域销售情况:美国市场收入1,万元,同比增长34%;欧洲市场收入2,万元,同比下降1%;其他国家收入7,万元,同比增长34%;中国境内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89%(境内销售额包括委托出口销售额)。内贸增幅主要得益于年通过引进新的内贸销售团队与现有团队进行整合,成立新的销售平台一上海璞霖,进一步加大国内销售渠道建设和营销力度。此外由于国内疫情控制得力,医院手术逐步恢复,助力内贸销售额。
分部财务概览:分渠道销售:分销商收入占比上升至58.0%,同比上升5.6%。医疗器械制造商及其他客户收入占比下降至42.0%,主要因为内贸销售比重的上升。分区域销售:内地销售达72.0%,同比上升8.7%,其他国家和地区收入占比下降主要由内贸增长所至。
成本构成:销售成本上升至1.8亿元,剔除运费前,原料/人工/制造三项占比相较去年基本保持不变;剔除运费后,三项占比57%/30%/13%。原料和人工略有上升主要由于原材料成本略上升及社保不减免。研发费用增长至8,万元,同比增长39%,占收入比重从18%上升至19.4%,资本化研发费用1,万,综上研发总投入近11亿元,同比增长65%,收入占比达23.6%。分销成本增长至3,万元,同比增长40%,主要因为销售团队人数上升和薪酬提高,人力占比相应从37%提升至55%。行*开支上升至4,万元,同比增长36%,主要因为,1)管理团队扩大,2)折旧摊销费用增长,3)港股通及股权激励专业服务费增加。
年展望:收入端预计同比增长33%,达6.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5%,达1.76亿元。研发投入2.05亿元,同比增长87%O预计获得II类器械注册证6个,III类器械注册证9项个。预计3Q22珠海新厂房投入使用,4Q22上海研发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缓解公司产能压力。年公司将更名为上海康德瑛泰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QA:
Q:关于董事会改选及公司名称改变,请问对未来公司长期发展有何长期正面影响?
A:由于名称上容易与A股康德莱发生混淆,为了公司更加独立的发展,修改公司标识。董事会不再与A股并表,为下一步更多积极的资本化动作做铺垫,达成由管理者主导公司发展的格局。
Q:请问公司去年强增长主要来自哪些产品驱动?尤其是新近获批新产品放量情况?
A:主要增长来自心内介入类产品,指引导管、微导管、微导丝、球囊导管相比前几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此外去年部分地区集采利好公司压力泵等产品。神经领域有所突破,销售约W。
Q:已获批产品和管线内产品有哪些可能受到集采影响?
A:集采整体对公司有利,指引导丝、指引导管、球囊扩张压力泵等产品的集采帮助公司快速放量。年公司集采签约量只有-W,年公司最低签约量已经超过3,Wo集采帮公司放量时并未影响出厂价。
Q:请问未来资本化动作有哪些方向性的指引?
A:本次与A股康德莱达成共识,差异化的品牌策略对双方发展均有利。A股康德莱仍保持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地位,经营层获得董事会控制权和更多董事会席位,为后续发展提供更好基础。未来资本化方面考虑冲击科创版,但董事会该选后面临实控人变化,按照证监会要求需独立运行24个月,公司独立运行期满后考虑新的发行策略。
Q:海外地区销售增长快,随着新增FDA等获批,请问公司在中国以外地区的销售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体量?
A:欧美增长中,美国地区主要来自于指引导丝和指引导管放量,欧洲地区新产品(指引导丝和指引导管)也获得客户认同。公司有信心22年外贸销售获得30%+(接近40%)增长。
上述两款产品主要竞争对手是Terumo、Medtronic.Cordis等,占据欧美市场60%的份额,而中国公司在欧美市场占比几乎为零。公司有信心维持连续性增长,介入类产品欧美区收入不会低于国内。
Q:请问公司进入欧美市场依靠何种优势/合作伙伴滴业化策略,以实现在竞争格局稳定的市场达到销售突破?未来可以期待多大的销售体量规模?天花板有多高?
A:公司近年境外出口更偏向于提供全产品服务,Kit越全,对欧美客户吸引力越高。公司在海外市场优势在于:1)过去十几年品牌建设,2)质量受到认可。海外客户之前固有认知在于,中国公司在精密器械上质量差于欧美或日本,不敢尝试公司器械。公司去年首先通过试用获得一定认可,因此在原出口portfolio基础上增加了高值器械,全产品线竞争优势更强。
按照PCI手术量来看,中国W例,欧美超过W例,其他国家也维持两位数增长,因此公司认为外贸和内贸体量相当,未来三年内达到5亿左右水准。
Q:请问集采背景下为何公司出厂价不受影响?未来出厂价是否会有下降?
A:首先*策端,国家集采策略在发生变化,不再是唯低价中标。此外公司认为集采后,相比终端价,出厂价对配送商来说仍有空间,配送商不像代理商预期,只需单纯提供配送服务。随着集采落地,目前看对公司均为利好。
Q:员工人数如果按产品线分,请问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等比例大约为多少?
A:母公司本体约有员工近人,其他+人分布在各子公司,主要是七木、璞慧、翰凌、璞康等,平均人数均人左右。
Q:从硏发费用来看,哪些业务比重较高?
A:主要是七木、璞慧、翰凌三家,原因在于均有植入类产品在做临床,其中最高的是翰凌。
Q:基于去年的W例的PCI手术量,请问公司集采后产品去年销量大概多少?
A:治疗类如造影导丝、造影导管、指引导丝等收入增长75%,辅助类如压力泵、Y阀整体增长58%左右。
Q:市场份额比例是否在10%以内?(W台手术<10%使用公司产品)
A:目前大部分产品市场份额不超过10%,个别产品>20%。
Q:集采后销售人员是否还需要原本数量?是否将出现人员优化?
A:公司所成立的璞霖医疗不仅承接母公司销售任务,也承担其他子公司销售。今年销售人员增长主要来自外周、神经领域,心内人员也在帮助上述二领域业务拓展。
Q:国内心血管业务的具体产品收入和增速拆分?过去三年获批的新产品目前的收入占比?
A:过去三年获批产品贡献10%~15%收入,其他以老产品为主。
Q:TAVR产品与市面上其他获批/在研产品相比有什么优势?临床时间线进展有什么预期?
A:申请双适应症,治疗狭窄+反流,去年已经开始FIM,原计划今年三月底完成全部FIM,但由于近期疫情反复,各地FIM均需要上海团队协助。公司预计大部分团队解封后开始去外地做临床,四月中下旬完成全部反流FIM,狭窄稍晚一个月左右。
Q:骨髓血穿刺抽吸循环器械预计市场空间有多大?
A:已经完成国家医保编码申请,正在各省申请物价和医保。该产品过去11年完成超过例临床,在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领域有极大优势,有极大领先性和不可替代性。然而由于该产品国内独家,申请医保和物价会稍慢,预计今年贡献一两千万收入,三年左右将贡献六千万以上收入。
Q:镁合金可降解支架材料学特点及临床时间预期?
A:材料上使用没有稀土的超强镁合金。镁合金本身最大劣势:1)强度,2)代谢速度太快(不加处理7天),除此之镁合金生物相容性较好。为了解决强度问题,往往添加稀土元素,但由于稀土中元素众多,可能有骨内残留或脑内存积。公司为保证相容性,镁合金体系以镁、金、钙为主要元素,定制矿材料,并完成挤出、切割等后续工艺。去年年底已经做了首批预试验,达到预期效果,解决强度和代谢过快的问题(血管重塑过程需要三个月以上,理想3~6月内不能损失力学性能)。该产品预计今年年底前进入人体实验阶段。
Q:国内心血管介入销售额最大的三个产品是什么?在国内心血管介入耗材的收入占比?
A:压力泵、导管鞘、造影导管,合计占比国内收入的~20%。
Q:目前股价已经低于香港IPO价格,请问公司有无增持回购计划?
A:随着年报披露,公司有一个发行H股的股权奖励计划。公司目前以信托计划形式从二级市场收购股票,用于未来股权激励股票池。
Q:硏发费用率未来三年指引?
A:研发总投入2.05亿元,占销售额30%以上,未来三年总投入占销售额比重均将维管线进展预估一般研发费用(1.02-1.03亿元)进行资本化处理,未来几年比重也在40%~60%波动。
Q:公司外周产品主要应用于哪些术式?全国大约多少手术量?目前针对外周产品国产和进口有哪些竞争对手?
A:公司目前外周收入占比较低,收入不到1,W,未来三年公司希望快速放量,主要产品包括微导管、微导丝、造影导管、造影导丝、指引导管、压力泵、Y阀等与冠脉产品线吻合度较高。用量最多的还是指引导丝、微导管等产品,对产品性能要求高。医院介入科进行大量合作,今年陆续推出几款外周专用微导丝、微导管,预计未来该板块比重持续提升。此外公司去年多环标测导管和血管长鞘去年获证;今年3月底预计外周血栓抽吸导管拿证;七木医疗可降解鼻窦支架也将获证,属于植入类外周产品;另外胆道取石球囊、取石网篮、斑马导丝也均为外周产品。
Q:关于原材料,国内不锈钢丝、液态合金等大多依赖进口,请问公司原材料国产化程度,国内产业链国产化程度?
A:目前国内对于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