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防控以后,我国医疗行业迎来三点显著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疫情常态化防控后,监管、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重视程度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之际,疫情的突然出现,让更多的人正视生命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加速医改进程,而医改进程逐步深入,医院对于精益化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第二个变化,明确了以医院为主导的方向后,医院改革进度将加快。疫情出现后,医院的数字化业务、数据化管理需求增多,解决问题的渠道以线上为主,医院的数字化能力。第三个变化,“后疫情”医院资源调配的管理,疫情培养了医疗机构线上处理业务的习惯,在疫情中,医院调配各地医疗资源到各地医疗医院,都需要考验线上化的医疗资源调配能力,一种能力一旦培养而出,就必然围绕着这个能力继续向前。三项变化加持之下,医院管理向着数据时代稳步迈进。医院的行业特殊性也对其本身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医院的核心内容,医疗服务的流程相对复杂,包括门诊预约、住院登记、各种检验检查、医嘱下达、医嘱执行、手术、药方、医保核算等环节都产生大量数据。医疗服务之外,医院还有科室数据、供应商数据、人力资源数据、物资数据、资产数据等核心数据,其中任何一类数据的管理、维护、集成不当,都会对精细化运营产生直接影响。此外,DRG背景下,医保医院的医疗服务成本情况,对单一病种进行定价,定价依据需要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对医院调配的所有资源汇总,有数据可依的情况下方可保证定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为病种付费机制下,为医院自己的钱,医院拥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这也是“按病种付费”时代的基础。医院医院自身,要培养数据处理与应用能力,首要解决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我国仍有约30%医院基础财经信息化尚未实现,已经建设的财经系统不少停留在传统以会计账务管理为核心的层次,亟待进一步升级;医院,数字化程度更是不容乐观。大部分医院医院HIS系统、库存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对接不充分,各职能部门各行其是,数据整合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医院内部出现了较严重的“数据孤岛”现象,医院整体运营分析掌控。而实践过程中,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长期磨合,长期对数据的标准统一、治理维护、多维打通、建模分析、算法结合等方面的学习与构建过程,这也是一个长期维护服务过程。时代要从信息技术变为数据技术,医院来说,是发展之基。医院数医院最核心的两大灵*。在未来,医院的数据化可能不单纯是一个信息产业,而是国家医疗改革进程中不可分割、深度整合的一部分。立足当下,部分条件困难、医院甚至连信息化流程都没有构建,如何谈论数据能力的培养?除了自身观念上改变和前期布局,也需要一些社会力量的帮助。医疗信息化服务商望海康信近期将正式发布ODR解决方案(数据运营中心)。这是一款构建在医疗信息化上基础上的数据运营产品。具体来说,ODR一款通过整合、治理医疗服务全过程及其应用的各类资源的全貌的数据,来打通医疗管理与人、财、物等资源管理,利用数据挖医院内部资源配置与优化的大数据中心。ODR发布后,望海康信的OES产品(医疗机构高效运营系统)将与ODR同步联动,形成数据中心,将医院的电子病历或CDR与后台药品与耗材供应链、人力绩效、后勤管理、设备跟踪等一切与财务、预算、成本实现平台化打通,资源运行数据实时匹配,做到完全互联互通,实现医嘱、资源和账务的数据同源与即时性。在医院精益运营的背景下,DRG/DIP支付背景下,成本管控一定要事前、事中、事后,精准地跟踪到个体病人病案、医生信息、材料使用、药物使用、设备使用及能源分摊等,而ODR+OES医院的各资源系统与临床系统数据集成,精准到个体个案的颗粒度。而从信息化基础跃升至数据化体系搭建,对于服务商而言,面对的市场也进入了一番新天地。仅以头部信息化服务商的收入而论,年收入约在20亿元左右,而进入数据化时代,面向的市场更为广袤,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年市场规模为.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是49.89%,这片蓝海天下共逐之。另一方面,数据建模、算法等相对基础系统搭建更高一代的技术逐步应用,从竞争激烈的信息化基础构建步入竞争壁垒相对较高的数据化支撑,具备技术基础的服务商掌握更多先发优势。▼往期精彩回顾▼首批医疗大数据及医疗云可信选型评估的通知,本批测评截止日期8月底。第五届智慧医疗创新大赛江苏赛区决赛圆满收官“第五届智慧医疗创新大赛,安徽赛区”决赛的通知▼推荐浏览▼扫码查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