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网友在上一篇文章的留言。
没人会觉得他(她)讲的没有道理。但我又认为,恰恰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话很有道理,才是当下中国医疗的一个麻烦所在。
几年前,医院公开挂出横幅“热烈祝贺我院住院病人突破XXX!”。一方面,我们觉得很有道理,另一方面又觉得很不舒服。一位卫计委官员曾经透露过,只要院长扎堆的地方,大家喜欢悄悄追问每年业务量多少?
在门诊出诊的医生,如果没有病人来,会觉得今天很不自然。时间长了,就如坐针毡,不但你自己觉得不舒服,很多人也会让你不舒服。掌权的人,往往会假装不知情地问,今天看了几个?
误区在于,是不是病人越多,病得越重,医疗行业就越容易做大?是不是病人越少,病得越轻,医疗行业就没办法做大做强?
我认为,认识这个问题,有几点原则是重要的:
好医疗的本质,应该是病人越来越少。反过来,如果中国医疗的发展是病人越来越多,那说明医疗服务质量很差,没有别的借口;
医生的任务不仅仅治疗疾病,如果还包括预防疾病和促进提升健康水平,那医生可以做的事情就很多了,包括指导营养、锻炼、心理;
医疗有一部分应该是公益性的,哪怕没有病人,也应该让非营利的医疗机构能够存活,医生收入不受影响;
如果医疗的发展就是生产越来越多的病人,医院,医院,把更多的金钱消耗在住院治疗上,医疗矛盾最后一定是不可调和的,根源于大多数人对这种主流医疗体制充满怨气和不满。
反过来,病人越来越少的医疗,医疗行业也活得很好,医生的收入不受负面影响,甚至更高,这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问题在于,我们总喜欢把反常视作为异常,把异常当成正常。关键问题是,切分蛋糕的人搞错了。
给就医者的一个建议是,找擅长预防和调理体质免疫力的医生,相比于找擅长治疗大病、重病的医生,前者的地位是更重要的。
前者让你少生病和不生病,医院。后者救得了你一时,但可能救不了你一世。
扫一扫,支持原创作品。
吴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