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9日,医疗信息化龙头企业卫宁健康、创业慧康发布公告宣布合并。本次合并极为突然,事先并无征兆,直到当天早上深交所发布两支股票临时停牌的公告,才有传闻放出。其对毫无任何心理准备的整个行业造成的冲击可想而知。
截图出自卫宁健康公告
就在行业纷纷对此展开讨论分析,试图寻找后续市场发展的脉络和应对策略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7月23日傍晚,双方又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合并终止。
此时,距离宣布合并仅仅过去4天时间,数日内的急剧变化不由得让人瞠目结舌。
本次合并前后的缘由,为什么会最终失败,其对医疗信息化市场会造成何种后续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动脉网对此进行了分析并试图解答这些疑问。
合并为何失败?是否触发反垄断?
在7月19日中午,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分别发布的《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的公告》中显示,双方仅签订了《合并意向协议》,并未形成具体交易方案,如交易价格如何,换股方式,合并后新公司的董事会席位安排等。同时,在风险提示中也明确表示合并尚处于筹备阶段,且还需要获得监管机构批准。
根据各家企业公开的财报,医疗信息化营业收入大于15亿元的企业有卫宁健康和东华软件。医疗信息化业务营业收入在10-15亿元之间的企业则包括万达信息、东软集团、创业慧康。这五家企业分列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前五名。
其中,卫宁健康年全年收入为22.67亿元,创业慧康则为16.33亿元。两家合并后将达到近40亿元的年营业收入,相当于其他三家的总和。根据IDC数据,新企业市占率将达到19%左右,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因此,一经正式公告,行业震动。
如此重大的变动,仅在公告发布当天上午传出消息,双方的保密工作的确非常出色。在终止合作的公告中也提到,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期间“按照相关监管规定,认真做好保密工作,严格控制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对本次交易涉及的内幕信息知情人进行了登记和申报,并编制了重大资产重组进程备忘录,与相关中介机构签署了保密协议”。
除此以外,根据知情人信息,双方的合作多少也有临时起意的因素。
事实上,上市企业之间的合并多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民营企业间的合并面临多方挑战,同时,且有较高的法律合规要求,整合难度很高。
那么,合并为什么会终止呢?
在卫宁健康《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暨公司证券复牌的公告》和创业慧康《创业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暨股票复牌的公告》中均提到合并终止的原因为“交易双方对核心条款无法达成一致”。
根据双方共同签署的《合并意向协议》,“同意共同推进卫宁健康拟向创业慧康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合并创业慧康”。按照通常的理解,这意味着卫宁健康将合并创业慧康,成为合并后公司的主体。
然而,这将导致创业慧康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同时导致创业慧康退市,停牌并入卫宁健康,其变化不可谓不大。
与此同时,历史上的合并案例中,合并方通常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并保留主体品牌。即便被合并方旗下品牌的名气再大,也会逐渐被合并方的品牌逐渐取代。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并不少见。
年,当时在硬盘行业内排名第一的希捷收购当时行业排名第三的迈拓。彼时的迈拓OneTouch品牌在外置及移动硬盘领域耕耘多年,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但在并购后这一知名品牌被逐步边缘化,从“双品牌并立”过渡再到逐步低端化,最后被完全取代。
站在将企业及品牌视如己出的创始人的角度来说,这一变更的确难以接受。尤其在业务领域上,两者的确有不少重叠之处,不仅主要业务组均以HIS、大数据中心建设、互联互通评级、电子病历评级、医院建设、医院建设等为主,在区域客户上也高度依赖华东地区。一旦合并,业务重叠的品牌和团队势必将进行调整。
事实上,早在年发生的一起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