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是技术助力医疗的应有之意。
文徐风疫情“黑天鹅”正在催化公众健康意识的真正觉醒。
根据腾讯医典联合IpsosHealthcare联合制作的《公众健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42%的公众认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标志;67%的人表示疫情后接种疫苗意愿度更高;当身体出现不适时,76%的受访者愿意选择主动干预,包括就医检查、网上搜索信息、服药等。
其中,医学科普资讯的价值格外突显。医院外,包括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新闻网站/app、健康相关APP等成为现今最主要的健康科普资讯渠道。公众对权威医学知识的获取更高频、主动,对内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实用性方面发展。
图片来自腾讯医典
医学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医疗信息的不对等是医患关系的隐患,其次医学科普特别是线上医学科普将是用户进行医疗就诊、用药等行为的优质流量入口,比如美国的医学健康信息平台WebMD就是这条发展路径的典型例子。
WebMD形成了一套借助互联网上的专业医学科普平台延伸医疗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从医院拓展至家庭、社区甚至全社会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腾讯医典已与WebMD达成独家战略合作,获得超过篇医学内容的全球独家中文授权。
互联网医学科普的3.0时代疫情之下,互联网医学科普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迭代升级。“互联网医学科普从‘劣币驱逐良币’的.0时代,到‘深水区’2.0时代,如今已迎来3.0时代——以社交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重塑科普连接,重构科普的‘人-内容-场景’,知识的生产、传播、形态都更加开放多元。”月8日,腾讯医疗副总裁*磊在腾讯医学ME大会上解释道。
首先是社交化,带来了科普载体、科普方式、科普生产者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科普应该在兼顾医学权威的基础上,让碎片化知识像拼图一样,即有局部也有整体的线索与关联。
疫情期间,腾讯各大内容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名医生在疫情期间开设了线上直播,总时长超过多个小时。与此同时,垂直疾病领域的患者社群,也成为医学科普传播的密集地带。知识不再仅仅是由医生到公众单向流动,用户也可以反向影响,参与到科普内容的生产环节。
其次是场景化,通过云端连接,医学科普知识得以扩展到各类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甚至硬件终端。同时人工智能和算法的进步,实现了海量内容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筛选、推荐,实现不同场景下精准的知识触达。
信息围墙的打破、科普资讯的全场景触达,使得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想用、能用、可用的信息。与此同时,科普平台通过内容开放共享,可与不同平台相关服务进行深度整合。
*磊表示:“医学科普的场景将更加便捷化、个性化、服务化,科普不只是存在于纸质书、APP中,而是出现在新闻客户端、天气预报等场景里。甚至通过云端连接,扩展到手表等智能终端上,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想用、能用的信息。”
为了应对医学科普在“人+内容+场景”上的新变化,腾讯医典在ME大会上正式宣布启动三大计划——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期望汇聚更多专业医生、机构、公众力量。而今年的ME大会以“痛点”为主题,意图寻找个体、医学、社会的痛点和解决方案。
科技与医疗的无缝对接:AI成救命“帮手”随着公众对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