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在我国大多数起病急、症状重、且病情复杂多样的患者,往往首诊于急诊科,使急诊科成为急危重症聚集的科室。急诊检验是急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急诊检验项目,准确及时的检验报告,能够为急诊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提供重要保障。
然而,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各医疗机构内急诊检验的能力参差不齐;同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项目不断被应用到临床,急诊医生需要对急诊检验项目进行合理应用。因此,急诊检验人员与急诊医生需要对急诊检验项目的开展和使用、危急值项目的选择、危急值的设置与回报等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合理应用。各医疗机构应规范急诊检验建设,提升急诊检验能力,为保障急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为了加强急诊检验的建设并规范急诊检验服务标准共同制定本共识。考虑到就诊患者多以不适主诉症状就诊,急诊疾病种类繁多,本共识汇总了急诊医师诊治的最常见症状和相关疾病,根据诊疗需求建议开展必要的急诊检验项目。本共识旨在为规范急诊检验建设,提高急诊检验服务临床能力提供指导,并将根据急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而进行修订。
一、适用范围
二级及二级以上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机构,尤其是急诊科和检验科急诊部。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共识。
1.危急值[1](criticalvalue,panicvalue):
能够提示患者生命处于危险/危急状态的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或者与疾病的转归有密切联系的检验结果;或者属于国家重大传染病,需要引起医护人员足够重视的检验结果。
2.医学决定水平[2](medicaldecisionlevel,MDL):
是一种有别于参考值的特定限值,测定结果高于或低于该限值即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疾病预后做出评估,以提示临床上应采取特定的治疗措施。
3.总周转时间[3](totalturn-around-time,ToTAT):
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确认检验结果,并将结果报告给临床医生的时间。
4.周转时间[4](turn-around-time,TAT):
经历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过程中的两个指定时间点之间所用的时间。
5.床旁检验[5](point-of-care-testing,POCT):
在患者附近或其所在地进行的、其结果可能导致患者的处置发生改变的检验,也称近患检验(near-patienttesting)。
6.让步检验:
指常规情况下不合格的检验标本,但是由于标本难以获得,或者患者病情较重,临床医生仍然需要检验人员对标本进行检验,让步检验标本的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7.危急值通报率[6,7]:
指已通报的检验危急值数占同期需要通报的检验危急值总数的比例,反映危急值通报情况。其计算公式为:危急值通报率(%)=已通报的检验危急值数/同期需要通报的检验危急值总数×%。
8.危急值通报及时率[6,7]:
指危急值通报时间(从结果确认到与临床医生交流时间)满足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反映危急值通报是否及时。其计算公式为:危急值通报及时率(%)=危急值通报时间满足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
三、急诊检验的资源
急诊检验项目需满足急诊医疗需要,检验结果报告应做到及时、准确,努力为患者疾病诊断与治疗赢得时间。合格的检验技术人员、适宜的硬件设施、优良的检测系统、精细化的质量管理、合理的实验室布局和优化的工作流程是急诊检验正常运行的保障。
(一)急诊检验对人员的要求
急诊检验项目几乎涉及检验医学中所有专业。科室应根据急诊检验的工作内容,安排足够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授权上岗承担急诊检验工作。科室应定期对急诊检验人员提供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质量管理体系、所承担岗位的职责和技术能力、实验室生物安全、伦理和患者信息的保密等。
建议1 急诊检验工作人员应相对稳定,并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对急诊检验工作人员进行能力评估,每年不少于1次。
(二)急诊检验对环境的要求
急诊检验室的位置应有利于急诊患者样本的采集和运送。急诊检验室的温、湿度控制和通风情况,应能满足检验设备运行要求。急诊检验室的生物安全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要求,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以保障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安全,防止危害环境[8,9]。
急诊检验室的空间应包含实验区和非实验区,同时应综合考虑工作人员的数量、仪器设备的体积、急诊检验项目实验方法要求和工作流程等,合理布局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工作人员提供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急诊检验室可以是独立单元,也可以根据医疗机构具体情况设置在检验科各亚专业组内或其他实验室内。
建议2 急诊检验室的布局应安全、合理,医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独立急诊检验单元的实验室工作区的面积应综合考虑急诊检验工作人员的数量、急诊检验设备的体积等因素合理设计。
(三)急诊检验对设备、试剂和方法学要求
为保障急诊检验的质量和效率,急诊检验设备应保证24h正常运行。检验科应制订有效的应急预案,在急诊检验设备(包括信息化系统)发生故障时,仍能保证急诊检验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检验科应全面评估后选择适于急诊检验,满足临床要求的检验设备、试剂和方法。检验科应优先选择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稳定、故障率低的检验设备。应建立急诊检验设备管理程序,按照要求对急诊检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校准,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选用性能满足要求的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检测系统对溶血、脂血和黄疸等常见影响因素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按照要求定期进行操作人员比对,不同仪器间相同检测项目的比对,以保证急诊检验质量。急诊检验试剂的准备和更换宜由科室内相对固定的检验人员负责。急诊检验室应根据检验程序制定标本采集要求,采取快速、有效的方式处理急诊检验标本,以保障急诊检验的TAT。
建议3 检验科应对检测系统进行全面评估,选择适用于急诊检验的检测系统。
建议4 检验科应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在急诊检验设备(包括信息系统)发生故障、停水、停电等异常情况下,仍能保证急诊检验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医疗机构应重视用于急救医疗的POCT项目的质量管理。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临床科室使用的POCT项目应纳入急诊检验质控管理范畴。医疗机构应设立POCT管理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管理组织(本共识下文中称为委员会)。医院管理人员、设备处、医务部、护理部人员、检验人员及使用POCT仪器的人员等。委员会制定并发布POCT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各部门在委员会领导的组织协调下,分工合作、定期交流。在使用POCT设备前,使用科室应制订完整的质量保证制度和质量控制方法,科学合理地开展POCT质量控制活动;应进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了解POCT项目与检验科相同检测项目性能的差异,如精密度、检测灵敏度、线性及可报告范围、生物参考区间等。POCT设备的使用科室应指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人负责POCT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校准及质量保证计划的实施;当检测结果出现极度异常,例如危急值和超出可报告范围时,适用时应将标本送至检验科进行复检,以保证急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5,10,11]。
检验科应对POCT的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由委员会内设置的相关部门记录、发放合格证并授权;委员会应定期组织医疗机构内POCT项目与检验科相同项目的比对,检验科按照要求实施比对工作,保证POCT项目的检验性能。
建议5 适用时,医疗机构应建立POCT检测结果的复检制度。使用POCT设备的科室应注意POCT检测结果与检验科检测结果的差异,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