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显示,本原则中的人工智能医用软件是指基于医疗器械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其医疗用途的独立软件。
纳入第Ⅱ、Ⅲ类医械管理
软件产品的处理对象为医疗器械数据,且核心功能是对医疗器械数据的处理、测量、模型计算、分析等,并用于医疗用途的,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有关医疗器械定义,作为医疗器械管理。
具体管理类别应结合产品的预期用途、算法成熟度等因素综合判定。对于算法在医疗应用中成熟度低(指未上市或安全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的人工智能医用软件,若用于辅助决策,如提供病灶特征识别、病变性质判定、用药指导、治疗计划制定等临床诊疗建议,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若用于非辅助决策,如进行数据处理和测量等提供临床参考信息,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
对于算法在医疗应用中成熟度高(指安全有效性已得到充分证实)的人工智能医用软件,其管理类别按照现行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和分类界定文件等执行(如下图所示)。
表一: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人工智能医用软件类产品应当按照上述原则申请注册。已按照医疗器械受理注册申请的产品,继续按照原受理类别进行审评审批。
已获准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的人工智能医用软件类产品,其注册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在注册证有效期内提出注册申请的,如在开展产品类别转换期间注册证到期的,注册人可向原审批部门提出原注册证的延期申请。予以延期的,原注册证有效期原则上不得超过年12月31日。
复合增长率达45.2%,未来五年有望再迎高增趋势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在“十三五”规划等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医用软件在过去五年行业内呈现一种厚积薄发的趋势。
据众成医械大数据统计,截至年底,我国拥有医用软件产品注册证的生产企业共家。其中,在-年期间新成立的医用软件生产企业,由年的26家增长至年的37家,整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截至年底,我国可生产II类医用软件产品的企业为家,可生产III类产品的企业为39家。
从产品注册数来看,近年来全国医用软件注册数量逐年增长。截至年底,全国有效的医用软件注册产品总数由年的件到年的件,复合增长率达45.2%,其中,年医用软件注册数量相较年增长了30.7%。
从医用软件管理类别对比看,已注册的软件产品中,II类产品件,占比95%;III类产品34件,占比5%。从时间维度对比,III类软件的占比从年占比2.9%到年占比7.7%,呈逐年递增的趋势,II类软件比例逐年下降。
从细分领域来看,截至年底,国内已有的医用软件注册证共个,其中有效的注册证为个,各品类分布的情况如下:治疗计划软件33件,影像处理软件件,数据处理软件件,决策支持软件15件,体外诊断类软件72件,其他软件4件。
图4全国医用软件产品品类分布
图5-各类医用软件注册数量
目前,我国医用软件行业总体市场增长良好,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开发。生产企业数量还在稳步上升阶段,而注册产品数量尤其是III类软件产品在年有较大的提升,说明国内医用软件企业整体科研能力在近五年有很大的提高。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用软件深度结合后,促使影像处理类、决策支持类和体外诊断类三类软件产品在近年来迎来爆发。在可预见的未来,基于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国家各类政策的支持,人工智能类医用软件还将持续增长,进而带动整个医用软件行业飞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众成医械
更多医械行业前沿资讯行业大数据干货,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