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医院全员带病上班,感染倒下又重返岗位,
TUhjnbcbe - 2023/10/18 17:52:00

疫情放开之后,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拖着发烧的身体,接待一个又一个病人,“轻伤不下火线”是他们当前的工作状态。

医院发热门诊

轻伤不下火线

疫情松绑后,生活貌似恢复了正常,街道上车水马龙,餐馆里有了吃饭的身影,医院中,咳嗽、高热的景象此起彼伏。

以中国医疗资源之最的北京为例,已经出现医护人手不够的情况。12月9日那天,北京市急救电话呼入量高达一天3.1万次,是平常的6倍,也是历史最高呼入量,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仅上午排队的就有个号。

与之相对的是,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急速涌入的患者,不少医护工作者们都感染了新冠。

医护人员感染导致人手不足,只能拖着病躯坚守岗位。药房的医护人员发着高烧给病人拿药,急诊科医生一边咳嗽一边救治病人,妇产科医生全员带病上班,孕妇要生产,不能少了人手。

感染过的医护人员浑身不适,嗓子又哑又痛,还要大声呼喊着患者的姓名,经过N95口罩、呼吸面屏的双重阻隔,更加难以听清,医院走廊,弥漫着焦躁的不稳定感。

糟糕情况下,医院只能在感染、倒下、重返的闭环里循环,轻症不下火线,实在坚持不下去的回家休养几天又回到岗位,很多医护人员没有养好病,带病上岗后又出现了病情加重。

北京医院的急诊科原有将近名医护,刨除阳性休息的、外派支援的,现在只剩1/3-1/2人员坚守在一线。

急诊科患者

医护不足,医院发出号召,动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重回医疗救治一线,有医院只能紧急招聘医生。

但问题是,退休返聘的效果并不好。退休的医生大多是高龄,在医院里,他们面临的危险系数更高,即便本人愿意接受返聘,家里孩医院直面风险。

至于紧急招聘医生,也并不现实。社会上没有那么多的合适人选,即便招到以后,这些人员是长期工作还是只在疫情严峻期间工作,也是一大问题。

事实上,造成医护人员频频感染、带病上岗的必要条件是患者恐惧,大部分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因放开后,对新冠医院,医院的医生在接诊时不幸感染。

以最先放开的河北保定来说,11月刚放开的时候,保定群众感染新冠后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医院跑。不超10天时间,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感染了,几乎每个科室只有一半的人能上班,病人却不断在增加。

不少保定居民感到恐惧,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孩子的,医院见到医生,他们才能放下心,平时一天只有三、四十人的输液室,放开后一天增至一百多人。

随着全国大范围松绑,专家、医生的居家隔离建议,轻症患者开始愿意在家自愈,民众恐慌情绪渐渐平息,呼入量从峰值滑落,医院的发热门诊拥挤程度稍有缓解。

但感染高峰只是前奏,医院真正的“大考”其实才刚刚开始。

发热门诊排队的人

医院“大考”

医护人员普遍感染,导致科室停诊,无人看病,从而会造成医疗挤兑现象。

面对大规模感染冲击,医疗挤兑已经是全世界都遭遇的难题,也是最担心出现的问题。

年1月,奥密克戎席卷美国,新冠感染患者激增。因感染或请假,近1/4医院医护人员严重短缺,有机构不得不将一些常规手术改期。

今年中国香港第五波疫情时,医院医护工作者人手紧张,香港医管局有8万多医护人员,曾有超过人感染新冠病*,还有不少人因为家人确诊成为密接,不得不离开岗位。

当医护人员倒下,数以万千的普通群众将会无人可医,其他患者的正常就医需求难以满足。

那么我国是否将会在感染高峰期,出现医疗资源挤兑呢?

有专家预测,我国高峰期日感染量或在万左右,大城市感染量将会达到1%。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每天新增感染人数可能会达到20万,高峰期约20天左右。

从国际经验来看,感染者中需要入院治疗的人数大概占8%,如此一来,我国每天将达到25万人左右,我国总病床数达到万,总体医疗资源还是非常充足的。

在人口千万级大城市,高峰期日入院量可以达到1.5万—2万,以我国大城市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也是可以完全应对的。

但是,国际经验不一定完全适配我国国情,数据分析也不一定准确无误,现实总是复杂多变的。在北京这样拥有众多医疗资源的大城市,遇到大规模感染高峰,医院也力不从心。

12月的北京急救电话从来没有停歇过,从12月9日的3.1万次呼入量,到12月16日2.3万次接听量,急诊科医生和急救车出车能力,确实不如以往。

医护人员带病上岗

急救运力的紧张,直接影响到普通市民。有人排队10小时等不来急救车,一些养老院也发现,救护车的服务时效不再稳定,甚至有老人因为没有得到急救逝世的。

北京某高校一位80岁的老教授,因感染新冠病*,高烧多日不退,引发脏器衰竭,当日救护车迟迟未到,抢救时已回天乏术。

数据或许是乐观的,但也要看到这些现实困境,医疗挤兑现象暂未出现,也不能高枕无忧。

急救需求过载,老年人及时的就医需求,医护人员的安危等等,都需要得到解决和关切。

医疗资源挤兑除了有新冠患者恐慌造成,还有大众的正常就医需求,因医疗资源向新冠病例倾斜造成的挤兑。如果资源分配不好的话,很可能会产生其他次生灾害,例如医闹。

因此,医院需要进行分流措施,轻症患者居家自愈,医院可接受重症患者,把更多的医疗资源让给老人、孩子或基础疾病严重急需治疗的患者。

不断完善互联网诊疗服务,医院缓解门诊面临的压力,确保急救渠道开放畅通。

最重要的是,医院是整个社会的兜底,当医护人员冒着身体风险作战时,他们后续的保障是否尽到位了呢?工资发放、福利待遇、工作时间和休息条件等等,理应得到合理安排。

有媒体报道一名医生带病上岗,面对病人的询问强忍不适,用尽全身力气去回答问题,却依然声音嘶哑几乎失声。

我们需要看见医护人员的不容易,但不能一味歌颂苦难,要把对他们的赞美和感恩落到实处,疫情3年,都是医护人员冲锋陷阵,但与病*的抗争不是战场打仗,鼓吹他们“轻伤不下火线”只会透支医护人员的身体,做不必要的牺牲。

医疗系统受到冲击在所难免,但不要忘了关爱医护工作者,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全员带病上班,感染倒下又重返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