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就河南9名患者在医院手术后,发现付费的高价器材未被使用一事进行报道。对此,该医院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已对涉事医生王福建停职调查,并成立专班调查,下一步就调查情况,依法依规处理。
此前,新京报刊发的《郑大一附院9患者付高价器材费却未被使用,医生:术中不适用裁除》报道中,9名患者都被收取了微血管吻合装置(植入类医疗器材)的费用,却在事后的X光拍片检查中未发现使用痕迹。此装置中国总代理商驿麟科创医疗科技公司一销售经理表示,血管吻合装置为植入型医疗器材,内有不锈钢针,属不可降解物质,患者拍摄X光片会有显示。患者王海森的费用明细显示,手术材料费共计5.4万元,其中“植入类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显示,使用的2个“微血管吻合装置”花费了元。9名患者手术时间在年至年间,主治医师均为郑大一附院急诊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福建。
明明花了数万元购买微血管吻合装置,实际上却没有使用,且患者对此毫不知情,很是吊诡。医院王福建对记者解释称,术中使用了微血管吻合装置,因使用后发现血管未通畅,所以裁剪掉该器材,又手工缝合了血管。
这样说也符合逻辑。问题是,数名患者表示,事前不知道使用了微血管吻合装置,医生也没有告知使用后发现血管未通畅被裁剪掉,也就是说,患者从头至尾都是不明就里的。又由于该医疗器材为一次性使用产品,不能重复使用,一旦被裁剪掉,就等于白白浪费了数万元,医院也不太可能退费。涉事医生咋就跟口袋里卖猫似的,显然有不太合理的地方,恐怕也不符合治疗规范。
有专家称,微血管吻合装置价格高昂,且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即便使用失败,也有向患者告知、展示废弃器材的义务,否则无法证实在手术中使用。该微血管吻合装置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