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民营医疗并不好过,疫情严重时关门歇业,疫情缓解后各地公立医疗规模扩张;有关部门对医疗保险、医疗行为严格规范;加上近期开启的为期三年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疫情之后民营医疗机构未来发展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
在办医人才/医技专家稀缺、生存空间狭小的县域医疗市场,社会办医人该如何发展?在中国诊博会上,来自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的徐毓才副局长为广大社会办医同仁分析《后疫情时代县域民营医疗的困境与突破》,请阅读以下内容:
本文来源:诊博会
作者/口述:徐毓才
县域民营医疗发展的困境
01社会办医单体规模小
年我国民营医疗机构的数目占65.3%,但床位数只有27.5%,平均一家民营医疗机构只有84.3张,而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平均达到张。按照过去的医疗机构级别(以床位划分),张床位以下是一级医疗机构,平均不到张床位的民营机构,发展规模仍然算比较小。
医院数量床位对比,诊锁界制图
02人才短缺,体制内外人才流动较缓
民营医疗医技人员总占比仅为21.4%,平均每一家医院技术人员只有61.9人,不足62人,而公立医疗机构的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是人,大约是民营的7倍之多。
公立医疗的人才管理外松内紧,虽然*策上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但年富力强的骨干人员难从体制内走出来,尽管*策没有明确要求必须由公立机构批准,但若院长、科主任不签字,医务人员是出不去的。
03市场生存空间狭小
十年医改以来,医院规模大、人才多,面对比较健全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民营医疗机构生存的环境比较狭小、骨干人员稀缺,县域民营机构的倚仗大多是“一老一小”:老指的是从公立医疗体系退休的,许多服务能力、专业特长技能还不太强,小指的是刚大学毕业的、医院的,县域大部分民营医疗都是这种情况。
04*策监管趋严,严打下生存堪忧
一方面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的*策文件很多,实际落地难度大;另一方面,医保改革非常快,医保检查力度非常大。打击骗保行为是必须的,但一些基层医保监管部门业务水平不够,存在一些将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认定为骗保行为,一些民营医疗因而遭遇“灭顶之灾”,要么关门歇业了,要么关停住院只搞门诊。
抛开国家*策、外因、大环境问题,民营医疗机构本身也有2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自身定位模糊,好多从业者对“办成一家什么样的医疗机构”这个问题比较模糊,在开办之初就来咨询我,什么样的医疗机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好?未来能盈利?
目前医疗仍是卖方市场,你提供什么医疗服务都会有人买单,关键在于提供的医疗服务好不好?能不能吸引老百姓?可见自身定位还比较模糊。
以陕西省山阳县来说,目前有六家医院,涵盖了康复、精神科、医院,医院有4家,医院生存比较好,其他医疗机构没有明显的特色,因为定位不清晰,收治的病人广泛,发展情况不太好。
思路不清晰,看不到未来。民营医疗不能局限于一个医字,“医”这个字不能仅理解成医疗——看病、治疗、做手术;而要把“医”放到大的健康服务领域,才能看到更大的可操作空间和未来。
疫情之下,县域民营医疗的机遇
疫情期间,医疗机构的正常经营受到了很大影响,众多的医院、诊所被强制关门歇业。国家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