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替代一直是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国家医疗器械产业相关的扶持*策扎堆出台,积极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口替代,通过鼓励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带量采购等措施降低高质量国产产品的准入壁垒,有针对性地扶持国产企业做大做强。年下半年,随着安徽省陆续开展医疗器械设备、试剂领域的集中采购工作,标志着国内医疗器械集采开始全领域覆盖。此外,“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创新研发新冠相关产品,通过灵活的定价策略与海外企业开展竞争,进一步加速了国产产品国际化及进口替代,且正成为产业的新增长极。
在全面推动医疗器械产业进口替代的时代,针对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的进口替代研究及分析意义非凡。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进口替代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产业内各类市场主体,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在此背景下,年,《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联合众成数科发布了年度《中国医疗器械进口替代产品的分析报告》。通过依托国内首个医疗器械产业大数据平台,基于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的维度,以大数据方式分析对比国内医疗器械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现状,并制定《年全国医疗器械进口替代目录》,用于指导企业产品研发及注册方向,助推我国全面实现医疗器械进口替代。
年,报告创新增零突破企业及产品视角方面内容,通过大数据全面展示医疗器械产业产品注册方面进口替代的现状,并进行数据分析解读。一是为产业内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数据支持,为产业前沿高端产品的研发提供方向指引,加速重点卡脖子领域进口替代的进程。二是为*府部门提供更广、更全面的产业视角,为其进行精准施策赋能。三是为产业国内各集聚区、产业园区功能定位提供前瞻性的数据支撑,为产业更好地延链、强链、补链提供帮助。本文主要通过提炼年度《中国医疗器械进口替代产品的分析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分析、展示。
分析方法
根据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设置的22大类(不包含体外诊断试剂)、项二级产品类别,分别对-年国产与进口产品的数量进行统计对比。其中,可分类的二级产品类别共计项,涵盖件国产产品与件进口产品,产品数量的覆盖率达91.34%。[1]
国产化率[2]=国产产品数量/(国产产品数量+进口产品数量)*%
总体情况
国产化率区间及数量分布
截至年底,国内可分类的项二级品类中,国产化率为0%的二级产品类别共52项,国产化率为0-40%的二级产品类别共88项,国产化率为40-70%的二级产品类别共项,国产化率70%以上的二级产品类别共项。
数据来源:JOINCHAIN众成数科
国产高占比品类逐年增长
-年期间,国产化率高于50%的品种数量逐年增长,从年项增至年项,近5年进口替代优势品类复合增长率为2.87%。
国产产品零突破成绩显著
-年期间,国产化率为0%的品种数量逐年减少。年国产化率为0%的二级产品类别数量达74项,而年减少至52项,越来越多领域的产品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国产产品占比上升品类分析
优势品种的筛选规则:年国产化率<50%的品种,年国产化率≥50%的二级产品类别中,通过计算交集,最终筛选出项二级上升产品类别。分析结果如下:
领域分布:临床手术器械优势凸显
-年期间,骨科手术器械、临床检验器械等22个大类在进口替代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骨科手术器械领域为例,91项二级产品类别国产化率突破50%,5年内产品数量增加共计件,产品增幅达85.75%。表现突出的领域还有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临床检验器械、医用成像器械、无源手术器械、口腔科器械等。
区域分布:各省发力推动国产优势
-年期间,全国各省份持续发力推动医疗器械进口替代,其中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山东省、浙江省、北京市六大省份优势品类数量遥遥领先。以江苏省为例,国产化率突破50%的二级产品类别共计项,-年期间优势品类产品数量增加件,增幅达91.33%。
年零突破品类名单
名单筛选规则:在年国产化率为0%的品类中,筛选出年突破为0%的品类,并匹配相应的产品及企业名称。年实现零突破的产品共计9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