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比恒瑞医药还要好得多,迈瑞医疗,中国医疗 [复制链接]

1#

前不久的文章里,笔者才给大家剖析了桃李面包,其实,消费行业看得越多越会让笔者觉得:医疗行业是真好。

为啥呢?就以前不久咱剖析的桃李面包为例,他还算是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消费子行业,公司也还没能实现全国布局,每年的增速也就在15-30徘徊,新工厂建立完了,新产能投放,才能有近30%+的增速;随着新产能逐步爬坡,公司的增速便会逐渐下降,等待新的产能以及渠道下沉,总之,桃李拉长看,整体基本也就不到20%的一个增速(排除掉疫情影响的近两年)。

而一旦桃李也如伊利一般实现了全国产能布局和渠道下沉以后,可能更多的情况也就和伊利类似,整体也就是比GDP强一点的增速(下图是伊利)。

这些消费龙头虽然不会涨得很快,但胜在稳,而且这些企业的龙头地位也极难被颠覆,虽然偶尔也有业绩起伏,但总体肯定是比GDP强的。

所以,很多年纪稍大的基金经理,组合里必然会有很多消费龙头,巴菲特更是这辈子都对消费情有独钟。

可是,医疗行业不同,虽然也属于消费子行业的一种,但即便市值达到3、4千亿,似迈瑞这样的巨头还能实现20%以上,甚至30、40%的增长,这是非常惊人的!

尽管已经是业内龙头,但却大而不老,甚至,对比国际巨头来看,还只是个孩子!

在迈瑞最新的会议纪要里公司也信心满满地说:未来3年保持20%的增速有信心。

虽然,笔者极不喜欢去算估值(因为这玩意儿是个玄学),那我们就假定按照公司给出的3年复合20%增速来保守的算一下。

年已经过去,按照公司前三季度的表现:利润66.63亿,我们拍个公司年全年90亿利润的脑袋。

那么公司年的利润为:90*1.2*1.2*1.2=.52亿,给予其非常保守45倍PE的估值,则年公司的市值为:.4亿。

注意:上述演算只是粗略推算,不准!不准!不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大家可以自行看看,离现在还有多少空间,所以,很多短期的波动,如果拉到长期视角,也就无所谓了,假设你眼光还能再远一点,可以去测算一下公司未来五年、十年的市值。

那么,回到现在,我们来看看,支持迈瑞未来稳健20%甚至还能超越20%增速增长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大而不老

迈瑞是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这点自然不用笔者过多介绍,他家产品主要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呼吸机、监护仪之类)、体外诊断(检验科最喜欢用的仪器和试剂)以及医学影像(CT、超声等)。

这三大板块里绝大多数子产品都是国内第一,即便放在全球来看,也排得上号。

三大业务线,本来协同效应就非常的强,医院,可以卖呼吸机也可以卖检验产品更可以卖CT,所以,作为迈瑞的经销商,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们可以从一款产品入手,慢慢的医院的整体解决方案。

本来,公司的这三块业务就还有不小空间,而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非常明显,近两年,一、医院们都在搞新院区、医院,不少地方*府医院的投入从而弥补医疗资源的不足(后疫情时代医疗行业的查漏补缺)。

比如,笔者的前东家,就是在去年年初开始迁扩建的(医院不远处拿了一块地扩建),由区*府直接拨款,医院还在规划在另一个地方拿医院的标准扩建。

如果按照文件规划,迈瑞仅凭生命信息与支持这一条线,国内营收就能超百亿,更别提还有其他产品线了。

不仅仅是中国,其实全球都是如此,西欧的几个国家(法、德、意、西)也都提出了和国内类似的新基建计划,所以,在欧洲业务上,迈瑞年即便由于疫情高基数,去年也还是获得了不错的增长。

今年,是迈瑞的第31个年头,如果回到本文刚开始,迈瑞的年龄比桃李还大,同伊利差不多,但迈瑞所展现的增长活力,却是这些消费龙头羡慕不来的,咱们看看迈瑞近些年营收、利润的超高速增长,尤其是年前三季度,在年基数如此高的情况下,还能实现不错的增长,且仅三个季度就已经和年全年利润一致了。

所以,不要害怕大市值,不要有大市值恐惧症,只要行业还是朝阳行业,里面的龙头企业就还是能以轻盈的步态向前走,大了还能更大。

医院与新三项

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如何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自己的业务结合起来完成数字化转型,医院肯定也不例外。

以前东家为例,以前医生开处方都是手写,后面逐渐升级为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以前必须在挂号室挂号,现在也可以用一体化自助机进行挂号、结算;以前各个科室的系统都没有打通,数据非常封闭,现在全院都使用统一的系统,只是不同科室、不同职工的数据权限不同;以前,设备破破烂烂相互独立,现在不少设备(尤其是同一厂家的设备),数据都可以全部打通....

医院效率提升,也能让患者更人性化的就医。

医院的数字化跑得比其他行业慢点,但终究还是在一点一点往前推进。

迈瑞作为国内一流的中大型设备供应商,自然会以设备为抓手着眼于智慧管理的建设。不论是呼吸机、监护仪、CT、超声还是IVD机器,这些东西,看似买的是机器,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买的系统。

基于这三大业务线,公司在近年分别推出瑞智联、瑞智检、瑞影云的智能化IT解决方案平台。截至年H1,公司的瑞智联在国内已实现装机+签署订单共计76套,瑞影云实现装机+签署订单共计套,同时也在大力推广迈瑞医疗智检实验室IT方案。

咱们在医院为例,讲一个瑞影云的使用案例。

一位居住在边疆地区的高龄老人有些心脏不适,医院就诊,然而当地的医疗资源比较差,医院的医生面对老人有些束手无策,如果是过去,医院就医院就诊,但老人年纪大了,也不想动弹,跑来跑去其实不利于病情的管控。

这时候,医院也上了瑞影云,就可以将老人的片子通过“瑞影云++”平医院的临床科室,宝安的医生就可以看到完全实时的动态,画面清晰且不存在延时、卡顿,非常方便地就进行了研判诊疗。

这是通过这样的远程会诊,医院医疗资源欠缺的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

大家想一想,这样的系统一旦推广,是不是就和当下很多互联网平台一样,具备网络效应,医院越用越觉得好用,医院参与。

那时候的用户粘性和现在比,肯定就不再是一个水平的了。

就迈瑞目前的三大业务,支撑迈瑞营收破千亿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更何况迈瑞还有新三项,即:骨科、动物、微创外科。

这三大新业务的市场空间丝毫不逊色于现有的三项,只是由于目前体量还小,无法对迈瑞的业绩造成什么积极影响。但他们成长非常之快,在公司最新会议纪要提到:这三项年最小的营收1.5亿,最多的3个亿;年就翻倍了,未来五年都是高速成长期。

而目前现有的业务,同微创的协同性还非常好,本来骨科协同性比较差,公司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做,然后就等来了集采。

这里做个小的科普,由于药品很早就实现了两票制,也就是厂家给物流公司开票,医院再开一次票,实现两票,中间没有经销商,因此,集采砍的价格是直接砍到厂家的身上,非常之肉痛。

但医疗器械不同,这里面极难实现两票制,因此,集采其实很难穿透厂家的出厂价,比如在11月的一次交流纪要里,公司被问到安徽集采,非常明确厂家的合理利润没有受影响,这里面影响的是经销商利润,而集采带来的头部集中又是对中小厂家的出清。

所以,集采对迈瑞这样的厂家其实是非常大的利好,骨科只要出产品就可以直接铺到临床科室,也不用去营销,一出来直接就是利润,真香。而IVD,本来是外资把控更多,这下也是给迈瑞送市场份额。

隔壁日本的案例早就表明,集采是帮助行业头部集中的。

最后

迈瑞以现有的三大业务线为基石不断扩展国内外市场并且将业务逐渐拓展至微创外科、骨科、宠物等多领域,不断打开成长天花板,随着公司各业务线产品的完善叠加院内生态体系的构建(三瑞系统),也将形成更强的用户黏性。

而在疫情催化下,公司的海外进程加速,以前只能在发展中国家医院发力,疫情帮助迈瑞的产品医院。

医院扩院、集采加速国产替代还是全球疫情后大家补短板,归根结底都是迈瑞最受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