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互联网医疗扎堆上市背后那些决定上市和不上 [复制链接]

1#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pf.39.net/xwdt/180722/6410197.html
按业内人士的分析,医疗服务价格还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合理水平时,互联网医疗只能靠“卖药”盈利。对于那些没有供应链基础的企业,找寻处方药的卖药场景更为重要。

去年的四五月份,中国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已成立15年的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几乎每周都能接到来自资本市场的有投资人来洽谈新一轮投资的,也有券商助推好大夫在线上市的。“几乎所有的知名券商都来打过招呼了。刚开始以外资券商为主,后来内资券商也逐渐增多。”

经新冠疫情后,在线医疗服务的需求猛增,“互联网医疗”在已持续一年有余的、火热的二级市场翻炒中,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

年底,估值亿美金的京东健康在港股上市。年3月底开始,国内互联网医疗企业医脉通、微医先后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据业内人士透露,圆心科技和丁香园,都有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港股上市计划。

“京东健康把IPO估值抬起来了,大伙儿都跟着上市了。”一位投资人描述互联网企业扎堆上市和“京东效应”有关。另一位参与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上市项目的外资投行人士描述了火爆的市场背景,“去年和今年是有史以来,IPO项目最多的时期”。

和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已找到“卖药”等清晰的盈利模式不同,今年上市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大多尚未找到路径明确的盈利模式,这些营业额多在十几亿人民币左右的公司,“只是把各方聚起来‘攒了一个局’”,谁来买单,还不清楚。”一位参与相关项目的投资人坦言。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但火爆的二级市场,是这些已部分切入传统医疗服务场景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千载难逢的机会——微医最新的IPO估值为亿美元,这是其去年估值数据的3倍。

被新冠疫情加速的互联网医疗市场

年4月1日晚,成立十余年的微医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这并不是其第一次准备上市。微医官方首次披露上市计划是在年,但随后两年并无实质性进展。年5月,微医在完成5亿美元Pre-IPO融资时,官方宣布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等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赴港上市,另外倾向将“微医云”业务分拆独立在A股上市。

年3月微医将赴港IPO的消息再度传出,结果并没有成功。原因为何,众说纷纭。相关人士透露,一方面受去年4月瑞幸财务造假事件影响,瑞幸上市时的联席主承销商之一瑞信不再担任微医港股上市的联席保荐人;另一方面,去年2月加入微医推进上市工作的CFO蔡强半年后低调离职,使得IPO进程再延后。

业内人士也告诉八点健闻,当时微医的上市前估值仅为50亿美元,并没有达到创始人的心理预期,主动延迟了上市计划。

仅仅几个月后,情况陡然发生变化。

新冠疫情极大激发了线上就诊的需求。据贝恩咨询数据显示,年1月平安好医生新增用户数和新用户问诊数环比涨幅分别为%和%,丁香园的在线问诊数和活跃用户数环比涨幅分别为%和%。年3月疫情初期,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17倍;部分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

安信证券的研究报告医院问诊量增多的意义:疫情催化加速的结果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纵深发展提前了3-5年。

而几年前,互联网医疗一直是一个“看上去很美”、但入局者却在其中苦苦挣扎的市场。在消费领域,互联网只要规模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面临极大的盈利前景。但医疗市场的特点是,“医生就那么多,互联网带来大量的病人后,医生也是一天最多个号。”一位投资人解释了互联网医疗难以靠流量和规模,带来立竿见影的收效。

互联网医疗最早期靠创业者、投资人对互联网的“繁荣想象”和国家*策“催生”有过短暂繁荣,但在经历了初期的百家争鸣、行业混战,于、年随着*策转冷,由盛而衰、陷入冰点。

年之后又因为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这一重要转折文件,再次春风吹又生。大健康概念开始火爆,互联网医疗一度迎来了资本市场和*策的双利好,行业逐步回暖。在此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迎来上市潮,智能可穿戴设备华米科技上市,平安好医生上市,1药网母公司集团上市。重度垂直平台宝宝树、新氧科技也成功上市。

但年后互联网医疗的火爆远不及新冠疫情后,疫情导致的隔绝使得“互联网医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成为人们和*策制定层看得见的现实。

“互联网+医疗”的*策和细则不断出台。去年一整年,《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等共计14项文件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医院的发展,网售处方药、接入医保医保支付的*策也放开步伐提速。

在需求释放和*策利好的双重加持下,互联网医疗概念的企业估值一路看涨。年8月,京东健康获高瓴资本超8.3亿美元B轮投资,投后估值达亿美元,相比一年前翻了四倍。京东健康从京东集团拆分后独立赴港上市,市值曾一路飙涨至亿港币。

被投资人助推上市

疯狂的二级市场让许多投资人纷纷坐不住了,毕竟当年的早期投资都是在互联网医疗刚刚起步的、年开始的,而PE/VC机构持有基金的周期多在6-8年。被投企业的上市是资本最理想的退出通道,恰逢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估值踏上高点,今年则更是一个极好的退出窗口期。

“趁着估值高赶快上市。”这是不少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想法。

年,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一级市场全年融资16起(以自建了医院的平台计算),总融资额亿元,其中5起融资在10亿元以上。12月,京东健康上市,若以公开发售价70.58港元计算,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为.57亿港元(约亿人民币)。照此统计,年行业总共融资亿元。

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医疗公司纷纷摩拳擦掌,意欲借此东风,提升公司估值,一举完成上市大业。“有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前段时间裁员了,是为了上市做业绩。”一位投资人坦言。

一位互联网医疗创业人士坦言,目前的这波互联网医疗上市潮的形成原因,一部分是投资人驱动的——医疗投资是个长期赛道,其发展相对于其他互联网行业而言慢得太多了。“投资人希望能够在疫情之后这样一个短期内最佳的窗口期退出,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他对投资人的急切表示理解。

互联网医疗变现只能靠卖药?

从已上市的三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最新数据来看,京东健康87%的营收来自零售收入(包括药品和非药),阿里健康来自医药自营业务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的收入占比达96.5%,平安好医生的健康商城业务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近六成。

好大夫在线,一直没有考虑“卖药”,“为什么不卖药?”一直成为王航屡次被投资人问及的问题。“我们专注在医疗服务领域,而这也正是老百姓最需要的”,王航说。这个问题的背后恰恰是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最为现实的处境——卖药几乎成了从药品切入互联网的企业唯一的变现路径。

京东健康上市后的首份财报极其亮眼,利润同比增长3倍,达.8亿元。CEO辛利*之前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曾坦言,“我从来不忌讳别人说我们靠卖药赚钱,在中国做互联网医疗的公司,那些不卖货的都亏钱。没有哪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靠服务赚钱,不靠实物变现。”(详见八点健闻此前报道《一家“卖药”的公司凭什么值千亿?京东健康上市后,我们和CEO辛利*聊了聊》)

按照辛利*的分析,这一行业现状背后的原因在于,医疗服务价格还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合理水平。“举个例子,医疗服务费的占比应该达到医疗总支出的20%,但现在只达到了5%。达到20%时,可以盈利,而只有5%的时候,是很难盈利的。”

对此,一位投资人也有同样的观察,“医疗服务在中国还是不赚钱,患者还没有为医疗服务付费的习惯。”而对于这些希望通过提供服务收费的互联网公司而言,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年新冠疫情起,低成本获客和大规模的市场教育才刚刚开始。

她戏言,现在已盈利和有盈利可能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不是已经开始卖药,就是在找寻即将实现“卖药”的场景。

事实正是如此,如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