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遗传吗 http://m.39.net/pf/a_4737182.html寄语北大医学部深圳校区的学科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努力10-15年,争取建立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学科,脱颖而出!—李京红(杰出北医校友,84级)
李京红医生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院)完成了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的培训。她师从我国著名呼吸病学家何冰教授,研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理。有关论文发表在《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于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她获得声望很高的“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奖金,师从造诣深厚的MasakiNoda教授,在东京医科齿科大学(TokyoMedicalandDental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当时在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有此“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殊荣的仅有她一人。她的有关TGF-beta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成果获得AmericanSocietyforBoneandMineralResearch(ASBMR)青年研究员奖。年,她赴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分子生物学系继续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的WilliamGelbart教授。Gelbart教授不仅是发育生物学的鼻祖,是重要的TGF-beta/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奠基人,他更是基因组计划和生物信息学的先驱。他从年就开始就致力建立基因库,使得科研成果能够为整个学术界共享,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李京红医生先后发表了三十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CellBiology》,《DevelopmentCell》等多篇论文。
李京红医生于年至年在纽约州UnityHealthSystem医院完成了美国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她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住院医师的培训。年至年,她在名列前茅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UCSD)呼吸病学和危重症医学科接受专科医师培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呼吸病学和危重症医学的专科排名在美国名列第六,竞争非常激烈,日常工作量很大。李京红医生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各项高强度的临床培训,而且师从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ThoracicSociety,ATS)主席PatriciaFinn教授,从事呼吸疾病的研究,包括哮喘,急性肺损伤和肺动脉高压,成长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医生科学家(Physician-Scientist)。她的研究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国家研究服务奖(NationalResearchServiceAward)的资助,并获得美国第七届和第九届呼吸医师研讨会奖,美国联邦医学研究学会的HenryChristian奖(HenryChristianAward)。她还做为美国胸科学会(ATS)年的三位特选青年研究员之一,参加第54回日本呼吸器学会年会,并应邀主持了英语分会。年获得美国胸科学会(ATS)基金会研究奖。
李京红医生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的邀请在呼吸病学会年会上介绍了《美国呼吸和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李京红医生独特的在中国(北京大学)和在美国(加州大学)两地都接受过相同专业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系统培训的经历,使她对中美两国的医师培训制度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她的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受到广泛的好评。李京红医生是《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国际交流咨询委员会的高级专家,参与协助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主持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制定。李京红医生定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上海国际呼吸病论坛》,《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年会》,与国内的同行交流。
UCSD医学中心呼吸病学和危重症医学科是世界一流的呼吸危重病治疗中心,在哮喘﹑肺间质病﹑肺癌和肺血管病等领域享有国际盛誉;前任科主任PatriciaFinn教授是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ThoracicSociety,ATS)的前任主席。现任科主任AtulMalhotra教授是ATS刚刚卸任的主席。李京红医生目前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中心的呼吸病学主治医生和危重症医学主治医生,同时担任内科学助理教授。她拥有内科学,呼吸病学和危重症医学的三项专科证书。她担负着医,教,研的三重任务。UCSD医学中心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thromboendarterectomy,PTE)手术的先驱,也是目前国际上实施该手术例数最多、手术效果最好的医学中心。截至年7月21日,已累计完成手术例,占全世界PTE手术总数的50%以上,手术病死率亦由早先的24.0%降至接近1%。并开展了大量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获奖和荣誉:
OutstandingPosterAward,The4thAsianPacificSocietyofRespirologyCongress,Beijing
-PostdoctoralFellowship,JapanSocietyforthePromotionofScience
ASBMRYoungInvestigatorAward,The19th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SocietyforBoneandMineralResearch(ASBMR),Cincinnati,OH
-WilmotCancerResearchFellowship,UniversityofRochesterWilmotCancerCenter
Finalist,NationalAssociatesAbstractCompetition,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InternalMedicine,Washington,DC
Finalist,TheSeventhRespiratoryDiseaseYoungInvestigators’Forum,SanAntonio,TX
CaliforniaThoracicSocietyScholarWinner,WesternRegionalMeetingofAmericanFederationforMedicalResearch,Carmel,CA
HenryChristianAward,AmericanFederationforMedicalResearch,Washington,DC
Finalist,TheNinthRespiratoryDiseaseYoungInvestigators’Forum,Austin,TX
AmericanThoracicSociety(ATS)YoungInvestigator,The54thAnnualMeetingofTheJapaneseRespiratorySociety,Osaka,Japan
-AmericanThoracicSociety(ATS)Foundation/BreatheCaliforniaofLosAngelesResearchAward
国内近几年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其实我觉得这种现象正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但和许多其他行业相比,真正完善地实施医疗保健,让千家万户受益却有相当的难度。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成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医疗这方面的进步不如其他方面。医院大楼盖了很多,门诊大厅却总是很拥挤热闹,严重超负荷。医院看病没那么拥挤,虽然有的时候要等预约,但总的来讲就医环境还是不错的。
要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个办法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就是正在推行的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制度。我本医院和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中心接受过相同专业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对中美两国的医师培训制度还是深有体会的。美国的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制度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开始的,有六十年左右的历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断地完善提高,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生完全可以独立制定诊断治疗方案,医院医院看病,诊断治疗方案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能达到这一点,许多病人就不必耗时耗资,医院看病,医院医院相同的诊治。医院比较拥挤,医院并不拥挤。完成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后的医生回到社区,将成为中坚力量。假以时日,从长计议,我觉得将来看病难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还有一点也和地域有关,美国有东西海岸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也有中西部地区相对不太发达,气候严峻的地方。我在美国工作多年发现一个特点:为了鼓励医生去那些大家不是很想去的地方服务,会在收入上有所调节。越是在大城市,因为大家都想去,工资反而低。大城市房价高,消费高,所以生活质量其实并不好;而在中西部地区或者偏远地区,医生的收入相对高不少,而且消费较低,医生在那里会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很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我觉得现阶段经过规范化医院或偏远地区工作的话,应该在收入上有所鼓励和照顾,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开端,能够有一个满意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最终的目标是所有的医生都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造福病人。
通过市场调节,大家都想去的地方就算收入不高,大家也想去。相对偏远的地区,就要用在收入和其他配套设施上稍加鼓励。我觉得以上两点:第一个是住院医标准化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独立诊疗能力的医生为社区服务。第二个是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有实质性的激励和配套*策,解除医生对未来的担忧,让大家可以做到真正的安居乐业。虽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最终能够缓解看病难的状况。
做医生很忙,做科研也很忙,两个都做就更忙了。在国内临床医生要晋升就必须要有论文发表,所以大家为了晋升都忙着去做科研。我也经常听到临床和科研不能兼顾的说法,我觉得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美国,如果医医院工作,对发表文章是有要求的。晋升的要求主要是医、教、研三方面综合评估,另外第四条是大学和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在学会的服务,为杂志审稿等。因为每个人的兴趣不同,比如有人喜欢做临床,有人喜欢做教学,也有人喜欢做研究,因此在相同级别的职称里会有不同的类型。医生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的类型去晋升,不同类型之间的医、教、研三方面侧重点、百分比不一样,评判的标准会有调整。总的来讲,医院,对医、教、研三方面都有要求,国内和国外都是一样的。医学教育非常重要,那是培养医学接班人。科学研究也很重要,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现代医学的重要进展几乎全部来自对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应用。医院有引领现代医学进展的使命,具备完善的学科配置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做为未来医学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研究不可或缺。
如医院或私人诊所工作,则对发表文章没有什么要求。医院主要任务是医疗。在美国只有主治医师,完成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就是主治医师,没有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也没有晋升的压力。大家不论工作年头有多少,都是平等的主治医师,责任和权限是一样的。从数量上讲,美国大部分医生都是在医院和私人诊所工作,专注于临床,很少做教学和科研。他们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是医疗系统的中坚力量。
国内的医生们都很忙,但我觉得不应该把研究和医疗对立起来。特别是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没有医生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有所侧重。比如有些医生喜欢做临床或者教学,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也能得到晋升。这就需要有配套的晋升机制,使得临床型人才,或者教学型人才,有自己的晋升类型和标准,使他们能够发挥才干,获得晋升。
经过规培的住院医师,到了主治医师时,年龄也都不小了,应该明白自己喜欢做什么和善于做什么。若做了一段时间想转个类型,比如说一开始以做临床为主,之后对科研产生兴趣;或者一开始以科研为主,但做了一段时间想多做临床,是可以调整的。
做为医生,我们对伤医伤护事件的发生是十分愤慨的。受伤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身体,更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我觉得医患关系紧张这件事情,实在是不应该。病人非常不幸患病来找医生,医生和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病治好。怎么两个有着共同目标的方面会关系紧张呢?这么关系紧张,病能治好吗?我作为一个医生,愿意做任何努力,只要我的病人能够康复。我在危重症医学科工作,每天在IntensiveCareUnit(ICU)面对危重病人。经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上觉。节假日加班加点是常规状态。病人和家属对我的信任是很重要的,否则这工作还真没法干。我相信绝大部分医生和我一样,当看到危重的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那是真正无价的,做梦都会笑醒的那种高兴。所以任何关系紧张我都可以理解,唯独这个医患关系紧张,实在是不应该!
医学本身是有局限的,很多疾病没有根治的办法。患者通常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医院看了有名的医生,花费了很多金钱和时间,病就应该治好。殊不知医学是个如此特殊的行业,就象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成功,但医疗这方面的进步不如其他方面。为什么?这个行业难度大,周期长,情况复杂多变,存在许多未知数和局限性。患者的美好的愿望我们能理解,但有时候真的很难实现。医患沟通在这里就非常重要,加强医患间的信任和理解。
我听说一个医生一天门诊要看50个或更多的病人,每个病人只有几分钟,没时间加强沟通。中国人口多,病人多,医生一天看10-20个病人不太现实。我想能否加强一下医生跟病人谈话技巧的训练,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在美国有一系列的标准化问题,见了病人先问什么,再问什么。这样医生也比较省心,不太容易造成矛盾。这方面如果能在住院医培训期间加强一下,还是有帮助的。医患谈话不能随口想说什么,一张嘴就说了出去。尤其是在医生没有充足时间,又必须要在几分钟之内把问题说清楚,还不能让病人太着急上火的时候,谈话技巧很有用也很重要。
关于医生培养,在美国进医学院很难,要求很高。只有各方面条件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完成四年大学本科教育,成绩优异,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医学院四年的学费很高,加上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需要三年到八年的时间,所以美国医生在完成培训,正式工作以前基本上都是负债累累。他们完成培训,开始工作时,收入会明显增高。但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都在接受培训了。开始工作时已人到中年,要成家立业,抚养下一代,还得每月还学生贷款。工作又非常辛苦,经常要加班加点。和中国的年轻医生比起来,实在是好不到哪里去。如果光看这些现象,医生的工作的确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我在医院做住院医的时候,医院呼吸科的创始人,穆魁津教授,和我多年的导师,何冰教授,都跟我说过一句话,也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体会:“医生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来的。”在美国,我的科主任,美国胸科协会主席,一位了不起的女性,PatriciaFinn,MD,也和我说过一模一样的话。我觉得如果没有对医生职业崇高性的认识和乐于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病人对医生性命相托,医生必须真正喜欢这个工作,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退一步讲,如果想大学毕业以后尽早工作,年纪轻轻就有很好的收入,医生这个职业不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国内国外都一样。
国内现在患者看病难,医生要超负荷工作,收入又不高;医生工作辛苦,还要抽空做科研,发表文章去晋升;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不受尊重,造成很多年轻学生不愿报考医学院。我觉得这是件挺遗憾的事情。说实话,医学院的学习非常艰苦,学习量非常大,的确需要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才能胜任。我对国内未来的医学发展还是有一些担忧的。简单地讲,医院看病,你是不是希望会遇到一位学识丰富,有较强的诊疗能力,能够及时帮助你的医生呢?如果优秀的学生不愿意报考医学院,这个工作谁去做呢?
我希望能够通过实行全国范围的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制度,培养一大批过硬的医学中坚人才;通过多种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包括增加他们的收入;医院能有相对灵活的晋升机制,鼓励医生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着力改善医疗环境,宣传正能量,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医学的未来寄托在一代又一代医生的努力和奉献中。我希望有理想,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年轻学生能报考医学院,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节选自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