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筑梦新时代让慢性病在家就诊,为重创者直输 [复制链接]

1#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6日讯(特派记者陈月红)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医院院长张国刚,全国政协委员、医院急诊科主任徐自强不约而同地呼吁搭建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张国刚医院+医院日间手术按病种一体化医保结算,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突出健康保障“战略前移、关口前移”让公众“不患病、少得病、晚生病、更健康”,同时呼吁以常见慢病为重点,与“互联网+”相结合,完善推广创新慢病康复模式。

“随着各种意外事故日趋增多,创伤病人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创伤是青壮年人群第一死亡原因。”徐自强委员则呼吁,推行对严重创伤病人直接输注O型血,为伤者赢得更多的抢救黄金时间。

突出预防让更多人远离健康头号“杀手”

构建“互联网+慢性病防控”体系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都是慢性病。

我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在3亿左右,其中65岁以上人群慢性病负担占50%,我国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国家健康老龄化与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老人因慢性病所致的认知障碍发生率和躯体残疾率显著提升。“加强慢病防治工作,不仅能降低患者及家庭疾病负担,也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张国刚表示,做好慢病防治与康复,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医院院长张国刚

张国刚建议,以常见慢病为重点,与“互联网+”相结合,完善推广创新慢病康复模式,“通俗地说,也就是借助互联网,通过网上诊疗行为等让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户便有机会享受丰富、优质的医疗服务。”

慢性病管理目标主要在于预防。张国刚表示,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任务落到实处,更需要突出健康保障“战略前移、关口前移”,加强健康促进科技研究系统性布局,构建生命全过程的危险因素控制、行为干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的技术产品支撑体系,提升健康保障能力和自主性,减少对医疗干预的依赖,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让公众“不患病、少得病、晚生病、更健康”是重大战略方向。

他建议,完善互联网+慢病医院延伸性居家服务体系,医院的延伸性服务体系,提供慢性病患者的长期康复与居家康复;建立常见慢性病延续性家庭护理与康复的标准、规范、临床路径,其中可建立常见失能性慢性病如心脏病、慢阻肺、老年痴呆、慢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居家康复的内容、标准、规范、临床路径等,并基于此开发相应的信息平台与电子病历系统,实行实时的质量监控与信息共享;建立互联网+慢病长期护理与康复的医保政策和付费机制,解决慢性病全病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互联网+慢病康复服务平台,“政府主导开发互联网+慢病康复平台有利于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也有利于服务质量的监管以及行业的有序发展。”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医院+医院日间手术按病种一体化医保结算

日间手术在我国也被称作门诊手术。“随着日间手术模式的广泛实施和成功经验的积累,其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特性,以及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更方便患者,更节约医疗费用等优势,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剂良方。”张国刚呼吁,医院+医院日间手术按病种一体化医保结算。

《国务院办公厅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年)》明确将日间手术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旨在把日间手术作为切入点推行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制度。在张国刚看来,目前在区域医联体内以日间手术为切入点推行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工作还主要存在以下堵点:医院医院的同质化诊疗水平,缺乏与日间手术术后康复相配套的医院;缺乏所有参保患者相容的医保支付政策。“日间手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程连续管理,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做到无缝衔接,才能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他呼吁,医院+医院日间手术按病种一体化医保结算的办法,医院+医院日间手术分级诊疗,这也将有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张国刚建议:制定与所有参保患者相容的日间手术医保支付政策,将符合日间手术诊断相关的医院首诊及术后康复费用一并纳入住院费用医保结算;扩大日间手术医保结算病种;建立统一的日间手术病种疾病诊断编码和手术操作编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临床路径指导原则;建立统一的日间手术病种一体化医保结算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医院分段结算功能,确保患者医保结算最多跑一次,日间手术患者医院首诊费用、医院手术费用、医院康复费用,三段费用统一在医院出院时进行医保结算,医保信息系统按照临床路径规范分医院部分和医院部分智能分配医保补偿资金;加强医联体内医院诊疗能力建设,建立符合医院日间手术术后康复标准的同质化医院,为此可出台考核标准,对医院帮扶医院服务能力方面进行细化考核等。

从法律上简化流程,让严重创伤病人更快输上“救命血”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急症科医生,徐自强每天上班时都在与时间赛跑。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患者,活动性出血是致死的首要原因。创伤后的24小时内死亡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性出血。紧急输血和外科止血是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主要措施。在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还是采用先抽血送检,进行交叉配血,待配血结果出来后再呼护士到输血科(或血库)领同型血回到临床科室进行输血,“走流程,一般情况下要耗一小时以上。”

在以色列,大型的医疗机构均设置有血库,一旦遇到严重创伤患者需要紧急输血时,血库立即提供O型血到急诊科进行紧急输血用;美国的急救医疗系统(EMSS)制定了医学转运空中手术急救制度,在医院急救室储备了O型、RhD抗原阴性的红细胞成份血,对于需要紧急输血的严重创伤患者,无论在急救科、救护车或是在急救直升机上都可以不交叉配血,直接输0型、RhD抗原阴性血,在美国需要配备RhD阴性血是因为RhD阴性血的人比例较高……徐自强介绍了国际上严重创伤病人的紧急输血救治情况,还谈及到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的个别医疗机构在抢救严重创伤患者时也会为赢得抢修时间而直接输紧急输O型血的办法。

全国政协委员、医院急诊科主任徐自强。记者田超摄

为挽救生命、积极救治患者,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的专家于年发表了《特殊情况紧急输血专家共识》,提出了在法律尚无明确规定的特殊情况下,允许医生为挽救患者生命,采取紧急输血措施,即血型不明时紧急输注O型红细胞的处理流程。“但由于它是行业内的学术共识,不是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法规或条例,它在法律、法规层面上权威性不强,所以在医疗机构的执行力不强。”徐自强说,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没有涉及到临床输血的问题;年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年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没有提到特殊情况下紧急输血的相关内容。所以,临床医生以及血库管理人员在抢救严重创伤的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一个没有法律法规作依据的艰难决策:直接输O型血,可以赢得抢救时间,但面临缺乏法律法规作支撑的尴尬;走常规流程配血后输同型血,浪费了宝贵的黄金时间,患者可能得不到时效的救治。在他看来,制定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直接输注O型血,不仅仅是临床技术问题,更是法律、伦理问题。

“据资料分析,我国严重创伤致死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45岁,这个人群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呼吁,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修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增加“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可以直接输注未配血的O型血的条款,给严重创伤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黄金时间;修改相配套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在相应的条目中,制定“严重创伤的判断标准和直接输注O型血的操作流程”。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