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雁塔战疫故事医疗救治转运车流动的避风港 [复制链接]

1#

“有时候一连忙几天都没法和我家姑娘视频,好不容易有空也到半夜了,想想娃睡了就算了吧。”王昭叹了口气,“好在现在每天公布的病例越来越少,西安的情况越来越好了。”赵婷和王昭各自的孩子都是3岁,有很多共同话题。

王昭,34岁,是雁塔区医疗救治队伍中一位普通的转运车司机,和他搭档的是27岁的护士赵婷,负责将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人员中有医疗救治需求的人员,医院救治。

年12月,他俩加入雁塔区疫情防控大军,一年多来一直共同战斗在一线,未曾回过家。因为有着前期参与入境人员转运的丰富经验,现在他们的合作非常默契。“他熟悉路况,开车又稳当,让人放心。我就能在车上做好联络工作,有时连打很多电话,王哥还能帮忙给患者做心理疏导,讲解就医注意事项!”谈起搭档来,赵婷赞不绝口。

雁塔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核酸检测及医疗救治组为他们这个小组确定的名称是“透析一组”,但他们并不仅仅转运需要透析的病人。“心脏病、糖尿病、哮喘、发热……最忙的时候一天执行十几次转运任务,只睡两三个小时。”王昭表示。

转运车就像一个流动的避风港,王昭和赵婷在这里向无数人伸出援手,也目睹了多次爱心接力救援的场面。有天晚上,他们接到指挥部指令,电子城街道广电小区反映,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出现意识不清、排便排尿困难的情况,需要就医。紧急赶到现场后,赵婷看到这样感人的一幕:街道和社区的志愿者一起把老人搀扶到楼下,“院子很深,当救护车绕来绕去,车灯从拐角处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时,我看到所有人都在朝我们招手‘这里!在这里!’车到达后,他们又一起细心把老人转移到车上,还都很积极向我们介绍病情……老伴和邻居跟随我们上车陪同看护。车驶离楼宇,我从后视镜上看到他们久久不愿意离开……”赵婷记得,老伴在车上告诉她:“姑娘,医院,赶紧去,我看见你们的车,就把心放到肚子里了!”

救护车这个“避风港”还有舒缓情绪的功效。有一次,安康驰援而来的一位志愿者肾结石发作,驻地工作人员紧急求助,将他转移到救护车上。“我们接到他时,他疼得说不出话。按照操作规范,送医途中不可以随意使用止疼药,我就只能不断跟他聊天,问他一些和病情无关的问题来转移注意力,后来看他放松了一些,医院了。”

医疗救治转运工作经常接触风险人群,说没有一点害怕是假的。“12月底的一天,我们接到任务,准备从长丰园接走一位有发热症状的次密切接触者。”赵婷介绍说,他们已经提前得知流调信息,根据工作程序,被转运人员上车后,需要向本人逐条核实信息,但那位女士情绪几近崩溃,“说她老公一个人照顾5岁的小孩,害怕管不好,这是她最操心的事!”虽然接触风险人群是常态,赵婷在内心深处还是做了艰难的抉择。“我一边告诉自己,已经有二级防护加身,不要想太多自己的安危,不能表现出紧张,另一边安慰她,请她就按感冒症状去催眠自己,为她营造一个‘避风港’的氛围。”

医疗救助组的转运指令是按次按趟发出的,王昭、赵婷把那位女士送到兵器工业医院后,就严格执行整车消杀,继续接收下一次任务。“后来听说那位女士检查结果基本正常,的确只是感冒,被我们其他组的同事接回家了,真是如释重负……”

类似的心理活动,在他们同事身上都曾出现过,甚至也会表现在肢体反应上,“有的人会发烧、会流鼻血,但最后都是虚惊一场。”面对风险,他们仍然坚强地战胜内心的恐惧和忐忑,去完成使命任务。

当被问及这一年多来自己的变化,王昭笑着说:“经常要在车上给大家做心理疏导,变得更有耐心了。我自己都不强大,怎么能去保护别人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